-
旅游指南当前位置:中国报道新闻网魅力甘肃 > 旅游指南 >
-
武山旋鼓舞: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舞蹈
发布时间:2024-11-29 09:18:37来源:甘肃农民报 编辑:李娜
“二月二,狼儿子;三月三,狼娃引上山;四月四,引到羊伙里试一试;五月五,狼娃造的苦。”这是一首在武山各地流传久远的童谣,在乡下长大的孩子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其道出了古代武山旋鼓最初的活动形式和目的。
天水市武山县地处西秦岭。远古时代的武山森林茂密水草充足,境内渭河两岸的原始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远古森林野兽众多经常会危及部落种族的安全。在无数次与野兽的搏斗中远古人民渐渐意识到声音和火光会对野兽有驱赶作用,因而创造了羊皮鼓。经过无数年历史的发展和沉淀,逐渐形成了独具西北特色的民间艺术“武山旋鼓”。
武山旋鼓舞又称“羊皮鼓舞”或“扇鼓舞”,已有4000多年历史,是古羌族人在此长期农牧生活中遗留下来的舞蹈。
扇鼓又称鼙鼓。其形似扇非扇,如芭蕉叶面,周以铁圈铸成;单面蒙着去毛的羊皮,鼓面直径一般为30厘米,槌柄缀着9枚看似古币的铁环,俗称“九连环”;鼓槌由藤条或羊(牛)皮编织而成,鼓皮上绘有精美的花纹图案或神秘的八卦图案。
武山旋鼓舞的起源,有着多种神秘的传说。或说它是牧羊人发明,用以驱赶恶狼;或言其源于原始部落的祭祀,是人们取悦神灵的方式;抑或是军事信号的传递,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无论起源为何,它都承载着武山人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与情感的真实写照。
旋鼓舞表演队伍一般为几十人至上百人,“旋鼓手”为青壮年男子。主要阵型套路有“二龙戏珠”“白马分鬃”“太子游四门”“十字填梅花”“八门套九星”“齐王乱点兵”“蛇蜕皮”“九链环”等,表演典型动作有“喊山岳”“千斤压顶”“旋风骤起”等。
表演旋鼓舞的舞者们,左手持鼓,右手拿鼓鞭,或击打鼓心,或环敲鼓边。他们的舞步旋转自如,变幻复杂,粗犷豪迈的舞姿展现出了武山人民的质朴与坚韧。那激昂的鼓点,如同澎湃的心跳,充满了生命的力量;那灵动的旋转,好似飞舞的旋风,释放着无限的激情。在震耳欲聋的鼓声中,舞者们的身影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他们用舞蹈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先的敬仰,对未来的憧憬。
2008年6月,武山旋鼓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古朴而粗犷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在武山大地上经久不衰,加之历代传承人不断地创造与革新,使其成为武山地域文化中的瑰丽奇葩,光鲜照人。(文/图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倩 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