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省要闻|
  • 州市新闻|
  • 市县热点|
  • 教科文卫|
  • 法制前沿|
  • 本网原创|
  • 聚焦三农
  • 公益慈善|
  • 旅游指南|
  • 陇上骄子|
  • 魅力乡村|
  • 农科讲坛|
  • 西固文化馆|
  • 直播窗口
  • 魅力乡村
    当前位置:中国报道新闻网魅力甘肃 > 魅力乡村 >
  • 人文之城 翰墨通渭

    发布时间:2024-08-26 09:02:19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周琳

    牛谷河悠悠,笔架山巍巍。在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在甘肃的陇中腹地,有一片沉淀着农耕文明的沃土,它是秦皇汉武时的边关要塞所在,它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中国五言诗的启程之源,它是红军长征途中作出“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重大决定的红色圣地,他就是“人文之城 翰墨通渭”。

    在通渭这座红色历史大观园、翰墨飘香书画园、诗书传家耕读园、旱作农业生态园、神泉氧吧养生园、风光互补清洁园里面,绽放着“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诸多国字牌烫金之花,他们是43万通渭人民合力打造而成的共有的名字。

    从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通渭已走过2100余年的悠悠岁月。而今,坚韧进取的新时代通渭人民,用他们自己的芬芳和气质,渲染着“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的恬淡和执着;他们用自己的倔强和韧性,书写着“人间繁华在长安、世上书香出通渭”的诗意和文明;他们用自己的坚定和执着,延续着“榜罗会议放光彩,革命理想代代传”的神圣和荣光;他们用自己的沉稳和静默,守望着“风雪华家岭、悠悠鹿鹿山、康养泡神泉”的美好与浪漫。

    沿着古丝绸之路的脉络,走过马营华岭古老的马场,通渭以他独特的气质呈现在世人面前:浸透着翰墨的沁香深入千家万户,古老的秦长城蜿蜒在山脊之上,千百座古堡点缀在山峦之间,碧水青山交相辉映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根植于骨骼之上的洋芋面和小杂粮,以及热气腾腾的古老汤浴温泉,还有东汉夫妻诗人秦嘉徐淑开启五言诗之先河,默默文脉传承于耕读之上,走出了历史名人牛树梅、李南辉、赵荣,以及当代杨子恒、姚檀栋、尚永丰三位院士,他们从历史到这个崭新时代,赋予人们关于时光流转岁月更迭的深深思考,讲述着这片土地上久远的光阴故事。

    通渭,这座走过悠悠千年岁月的丝路要冲,曾伴随华夏历史多少次的峰回路转,曾见证过多少“车辚辚,马萧萧”的边塞往事?华家岭无字天书,是出走少年辗转一个甲子归来的老者慨叹;碧玉关前,是公主故事和商旅往来的守望;而红军长征三军过境的土地上,伟人首诵《七律·长征》于文庙街小学,字字铿锵萦绕回荡,革命前辈的精神仍似高扬的旗帜猎猎作响。

    而今,红色通渭、书画通渭、耕读通渭、生态通渭、养生通渭、清洁通渭“六大名片”像莲花六瓣紧紧相依,“五五五”发展战略规划十指紧扣,“六个现代化产业园区”星罗棋布……在此,我们期待着屏前的你,走进通渭,解读通渭,品味通渭,建设通渭。“人文之城 翰墨通渭”欢迎您!

  • 关于我们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 全省要闻
  • 州市新闻
  • 市县热点
  • 教科文卫
  • 法制前沿
  • 本网原创
  • 聚焦三农
  • 陇上骄子
  • 魅力乡村
  • 版权所有
  • 中国报道新闻社
  • 电子邮件:zgbdxws@126.com
  • 监督电话: 010-52872529
  • 法律专职律师:覃健
  • 主编:李欢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京ICP备15044995号
  • 公安部:京公安网安备:11011202001965号
  • 技术支持:兰州东方商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