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骄子

静宁县崔岔村:多产业发展——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

发布时间:2019-05-16 14:16:38来源:中国报道新闻网 编辑:周博

 

     本报讯 (记者 周博)“2015年,我们就率先完成了整村脱贫任务,农民收入翻倍增加,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三千多块增加到现在的近万元,大家的钱袋子都鼓鼓的。”走在崔岔村的硬化水泥道路上村支书赵文学脸上乐开了花说着;可提及以前的贫困情况,他尴尬的摆摆手“说不成,再说不成”。

 

 

脱贫致富的村民

 

     5月15日上午,2019年“网络媒体扶贫一线行”媒体团的采访小组到达了静宁县界石铺镇崔岔村。崔岔村位于静宁县界石铺镇南部山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静宁县西北部贫困片带上有名的贫困村。山大沟深,村民进出山尚且不易,更谈不上脱贫致富。要想富先修路,崔岔村村委会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修建8米宽通村主干道11公里、产业道路6条18公里。路修通了,村民们的眼界也开阔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兰州培训,发现省妇联帮扶的定西的一个村搞了一个编织项目,我想到山上有很多的野毛桃树,回来我了解到平凉的崆峒区有一家做这个编织的,我就把技术引进来了,就搞起了合作社。”村支书赵文学介绍,由他牵头成立的众创种植旅游编织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建办扶贫车间,吸收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由合作社主导经营并加强技术指导培训,为群众提供山毛桃核原料,农户集中或分散编织,合作社统一回购销售,每年可生产山毛桃座垫、凉枕等手工艺品1万多件,村集体收入1.2万元;群众通过原料采摘交售、编织产品交售、合作社劳务用工、合作社收益分红等四个渠道增加收入。

 

 

 

     除了编织行业,牛产业也成了崔岔村增收的主要方式之一。静宁县康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李建平向记者介绍:“最早村里养牛是耕种的,后来村里整理了土地,牛在山上就越来越少了,机械多了,然后村民发现养牛还比较挣钱些。愿意养牛的人就多了”为了增加村民收入,把牛产业作为村民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崔岔村组织成立了康源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在村里养十头牛以上的,能占到百分之四十,一头牛就是一万多块钱,你说大家能不脱贫嘛”作为村里牛产业牵头人的李建平如是说。“村里现在大多都种植玉米,因为玉米种植成本少,最关键的是玉米可以做饲草,而牛粪再返回到地里就是最好的饲料,也是个循环产业嘛。”

 

 

 

     按照“统一调购、分户经营、效益优先”的原则,崔岔村建立投牛还犊机制,培育发展养殖户101户,其中10头以上养殖户达到11户,全村牛存栏量达580多头,户均5头以上,带动全村推广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200亩,果园面积1400亩,形成了“果、畜、薯”并进发展路子及人均2亩果园、2亩旱作农业、1亩菜、1头牛的“2211”产业格局;针对线路老化、用电负荷不足等问题,积极衔接市县电力部门对全村的26公里农电线路进行升级改造,保障了农户用电需求;配套太阳能热水器114台,安装太阳能路灯21盏,建成垃圾处理台2处,新修梯田800亩,生态造林2000亩,使水、电、路、房等基础瓶颈制约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明显提升,发展潜力后劲十足,群众致富信心倍增,村级组织基础更加牢固,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村里很少看得到小轿车,现在村里一半的家庭都有买了汽车,大家都富咯”村支书赵文学的眼睛里,充满了希望。

 

 

 责任编辑:紫娴